作者:陈湘婷
职能健康专家
Ronni Rowland,作家

请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在游乐场,一个小朋友拿走了你女儿的玩具。小朋友的爸爸或妈妈会批评小朋友说:“不可以!不可以!这个玩具不是你的!快和人家说‘对不起’。”被批评的小朋友撅起嘴巴,两只胳膊交叉抱在胸前。在妈妈的坚持下,小朋友嘟哝着说了一句“对不起”就跑开了。

快进几年,就算孩子已经成长为一名少年,这种情形下要孩子去道歉,同样很难得到孩子发自内心或积极主动的响应。

学建职能健康专家陈湘婷说:“强迫孩子去道歉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负面的行为表现。”为什么这种方式不能教孩子具有同理心或进行反省?下面我们将具体讲述。

大脑的基本原理

在大脑当中,有一个区域对于判断、控制冲动以及做出复杂的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区域被称作前额叶皮质,也是大脑当中发育最迟的一个区域。在我们的大脑中,最先发育的区域叫做爬虫类脑。这一区域可以帮助我们处理危机从而保障生存。有趣的是,大脑中的这两个区域并不会协同工作。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们会调皮捣蛋并会做一些并非有意伤害他人的事。孩子们的关注点是自身的需求和情感,而对于同理心,他们则仍处于学习阶段。

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还会帮助我们管理自己的情绪。“当面对压力时,这一功能通常会退化”,湘婷强调说,“这就意味着,在孩子感到紧张或激动的时候要求他们去道歉并不会让孩子有发自内心的行动表现。”

并非发自内心的道歉

当被要求道歉时,儿童或青少年可能会为了避免陷入麻烦而去道歉。他们感到说一句“对不起”就会让自己所犯的错一笔勾销。那么,是这样吗?当即道歉可能产生以下后果:

  • 孩子并没有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 没有为孩子提供规范自我行为或管理情绪的有效办法。
  • 对于不好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孩子没有体验到。

控制负面行为,为孩子灌输正向的理念

如果孩子犯错了,比如拿走了别人的玩具,请保持冷静并就事论事。避免孩子情绪化是帮助孩子进行反思和产生同理心的关键。湘婷解释说:“控制负面行为的策略之一就是让孩子设身处地,而非置身事外。预先制止正在发生的行为,然后把孩子叫到自己身边,和孩子一起讨论对方可能会有什么感受,并给孩子机会去选择如何改善这一局面。”

另外,当下一次您自己向配偶或朋友道歉时,请记住这是为孩子示范真诚和同理心的好机会。发自内心地表达歉意可以让你成为孩子真正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