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山医学大学语言治疗与听力学系的蔡孟儒教授在访问学建的行程中与学建的创始人之一安德鲁的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访谈。蔡孟儒教授从一个资深言语语言专家的角度,探讨了学建作为一家社会教育服务机构的特别之处,也谈到了成为一位合格的言语语言干预师的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特殊教育和言语语言干预的趋势。

现如今,中国大陆开始愈加关注特需孩子群体和言语语言干预的必要性,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对言语语言干预愈加感兴趣。然而,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一位合格的言语语言干预师呢?现如今的言语语言干预环境是什么样的,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

安德鲁:

什么样特质和性格的学生适合当言语语言干预师?

蔡孟儒教授:

第一,学生必须对人感兴趣。当他/她看到人时,无论老幼,必须有交流和沟通的欲望。干预师的日常工作是时刻与人工作,如果不具备与人互动的能力,很难进行有效的干预。

第二,学生必须具备同理心,即Empathy。作为干预师,他/她必须具备从服务对象和其家属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庭通常面临了重重挑战,尤其包括主要照顾他们的人和经济来源。当干预师能换位思考,他们就能够了解服务的家庭的真正需求,甚至在家庭想到之前,他们能考虑到他们可能需要的其他物理治疗、职能治疗或其他服务。

安德鲁:

未来亚洲言语语言干预的发展是如何地趋势呢?

蔡孟儒教授:

近年来台湾在积极推动“长照服务”,即Long-term Care。“长照服务”对象不仅仅只是老年人,也包括中重度障碍人群。这类人群可能无法到机构接受服务,所以势必是需要专业人员去他们家中提供服务。

专业人员在机构所教给服务对象的技巧技能,可能很多时候并不能很好地运用到他们的生活或工作场所。但是,当专业人员走出机构,真正体验到服务对象的家庭或工作环境时,他们便能提供更为妥适的服务。

对于家长来说,为孩子选择合适的教育机构至关重要。尤其对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不论是孩子成年之前的干预和教育,还是孩子成年之后需要融入社会独立生活,都是家长们尤为关心的。

安德鲁:

请问蔡教授对于访问学建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蔡孟儒教授:

学建是我访问过的中国大陆机构中最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机构之一。不仅项目中的小朋友来自不同的地方,专家还来自世界各地。这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国际上都是少见的。

我很欣赏学建的言语语言团队的干预方式。在国际上,最新的言语语言干预内涵已经超越了单纯对口腔运动的矫正,干预的真正目的在于为了达到更为有效的沟通。在学建,我发现沟通无处不在。无论是在干预期间还是在午餐期间,学建的专业人员都时刻帮助孩子沟通,甚至用到了辅助工具AAC(详情见备注1)。这样的干预真正是在以沟通为最终导向。

安德鲁:

很多特需孩子成年后无校可上,蔡教授认为有怎样的解决方法呢?

蔡孟儒教授:

在台湾,特需孩子在十八岁之前可以进到特殊教育学校或干预机构去读书,但是毕业之后,很多父母不知道把他们送去哪里。这些孩子大多没有一技之长,甚至很多教育学校仅教授给孩子语文和数学等学术性知识,譬如写字和做加法减法,但现代科技已经有很多方式可以替代这些技能,孩子们无需花费很多时间去学习和训练。

台湾也慢慢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多机构开始了所谓的“庇护工程/场”,即Shelter Factory/Company他们教这些十八岁之后来的小孩一技之长,包括洗衣服和做饼干。在台湾的玛丽亚社会福利基金会有一个清洁工作队,他们每一年会训练一些能力不错的孩子,并鼓励他们进入社会工作。当这些大孩子有了工作,有自己的收入,便可以在社会上独立生活,所以台湾有很多机构成立类似的“庇护工程”。

在学建,我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技能项目,孩子们在项目里运营自己的商店和咖啡店,甚至去实地考察市场上其他咖啡店是如何运营的,从实际生活中锻炼自己。这个项目关注青少年和青年们的职业技能和独立能力,以期日后可以过上与家人、朋友、社会更有连结的广阔生活。

学建要特别感谢蔡教授和台湾中山医学大学的学生,为言语语言的专业人士更多家庭提供了关于语言病理学和特殊需求教育领域的有用见解。
我们期待着在未来继续这种伙伴关系并共同努力。